780噸中國結屹立伶仃洋
青州航道橋是港珠澳大橋跨徑最大的通航孔橋,為雙塔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,雙塔之間的距離為458米,主塔高達163米,是港珠澳大橋跨度最大、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橋。兩座索塔采用H型框架塔結構,代表港珠澳三地。其結構包括下塔柱、中塔柱、下橫梁、“結形撐”,建成后為“中國結”造型,“中國結”正是鑲嵌在163米高的索塔的上方,實現(xiàn)了功能與景觀的完美統(tǒng)一,是港珠澳大橋最為醒目的標志之一和點睛之筆,也是目前港珠澳大橋首個屹立在伶仃洋上的標志性景觀。
在海上看,“中國結”體態(tài)輕盈、線條優(yōu)美,而實際上卻是一個重達780噸全鋼結構的龐然大物,“中國結”造型高50.3米,寬28.09米,頂部距承臺高約159米。“中國結”的設計、制造和安裝,各方建設者的智慧、心血和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。
據(jù)據(jù)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、行政總監(jiān)韋東慶介紹,在橋塔的設計上,為了兼顧結構應力與景觀的需要,設計者先后對多種造型方案進行了比選,從獨柱塔方案、門式塔方案、結形撐方案中選定了結形撐方案,再對結形撐構造進行景觀優(yōu)化,將最初的直角、直線型造型“曲線化”,并注入文化元素,提升景觀層次,使中國結更顯纖巧、靈動、精致、優(yōu)雅,與附近連接隧道的東西人工島形成“珠聯(lián)璧合”的總體造型理念,也寓示著港珠澳三地在伶仃洋上的“珠聯(lián)璧合”。
“700多年前,文天祥在此留下‘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青照汗青’等名句;500年前第一艘葡萄牙船只駛入此地,西方的海洋文明和古老的華夏文明在此交匯,174年前的鴉片戰(zhàn)爭是我們民族在近代遭遇的第一次恥辱,30多年前的中國改革開放也在這片海域的兩岸開啟……”韋東慶稱,港珠澳大橋首個標志性景觀選擇“中國結”造型寓義深遠。
據(jù)介紹,中國結采用全鋼異性結構,板厚最厚達40mm,共分為5個節(jié)段進行制造,然后在現(xiàn)場逐段拼裝成整體,中國結兩端與塔柱進行焊接,高空焊接,板厚較厚,焊接難度大,五個節(jié)段中間采用螺栓連接呈現(xiàn)中國結形狀,螺栓數(shù)量達到18000余個,拼接時螺栓孔的錯位誤差不能超過2mm,制造精度的控制要求非常高。
中國結吊裝:安裝高度偏差控制在2毫米
據(jù)CB03標項目副經(jīng)理文德安告訴記者“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”。中國結的吊裝施工歷時一個多月,而籌劃準備期則長達一年之久。要將混凝土的塔柱與鋼結構的結形撐精確匹配拼接,在國內(nèi)尚屬首例,對每一位施工人員來說都是第一次,而根據(jù)設計要求,結形撐安裝高度偏差控制在2毫米,傾斜度允許偏差僅為l/4000,加上160米的海上吊裝高度,精度要求高、施工風險高、吊裝難度大。“起重設備的選擇、海上起重作業(yè)、預埋件的安裝及支撐等因素都不能出絲毫差錯!”文德安強調(diào)說。
港珠澳大橋的中國結,簡潔而流暢,是最簡單的中國結,一旦屹立在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(nèi)涵的珠江入海口的中央,無疑將成為珠三角的一道新的標志性景觀。